“那时没有一个人害怕,大家都想着,即使危险,我们也必须要保卫祖国。”回忆起抗美援朝那段光荣艰苦的岁月,林湘玲老师坚毅的目光中依然满溢感动。70年前,是那样一群优秀的中华儿女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着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旗帜,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才换取了和平号角的吹响。
林湘玲,福建平和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欧洲语言文学系俄语专业退休教师,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在解放初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入朝,她是上甘岭战役的亲历者,是后方伤员转运站的白衣天使。无论是在一线战场还是在后方医护,林湘玲都不曾退缩,勇往直前,展现出为了祖国和民族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亦见证了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一心向党,志诚报国
林湘玲回忆,在读中学时,厦门就有许多进步青年,很多学生早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时候,我父亲和姐姐都是党员,那时新中国还没成立,他们是地下党,受他们影响,我从小就想加入共产党。”14岁时,她曾问姐姐:“我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参军吗?”虽然那时她还年少,但加入共产党的种子早已种下,渴望向党组织靠拢报效祖国的热血在那时便已沸腾。1949年11月,林湘玲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文工团,并在1952年随第二十四军入朝。终于,在战争结束、完成学业后,她返回家乡,来到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俄语,于1966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党员。
烽火岁月,浩气长存
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无数青年志士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以血肉之躯筑起万里长城。1952年秋,林湘玲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奔赴朝鲜,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面对敌机的密集轰炸,他们坚守阵地,决不后退,再大的危险也动摇不了他们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回忆起那段炮火连天的战地岁月,林湘玲对同行的战士们敬佩不已。她几度哽咽地说道:“队伍里的战士都与我年纪相仿,脸庞稚气未消,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身后有家和国要保护……”
林湘玲随队上五圣山,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爆发于此。她回忆称,五圣山炮火连天,就连土石都化为齑粉。前期的战士们在山上挖出了一个个刚够躲藏的“猫耳洞”,以躲避山下美军的炮火。敌人凶残,炮击不断,而林湘玲勇敢地和战士们趁美军换班空挡,穿越封锁线,在猫耳洞间穿梭,为战士们运送物资。洞里物资匮乏,尤其缺水。战斗期间,林湘玲从未洗过澡,连喝的水都是趁美军换班空隙去水坑里接。
即便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依然积极乐观。在硝烟弥漫、炮火震天的日子里,战士们仍然会给亲人写家书。有些不会写字,林湘玲就帮着他们一封封地写。提起家书内容,她说,一方面,哪怕前线再艰苦,战士们也要向家人报平安,让家人安心;另一方面,还会嘱咐家中兄弟姐妹,照顾好父母,提前交代后事。林湘玲在伤员转运站工作时,曾见过一位手臂负伤的战士嚎啕大哭,他并非因怕苦怕痛而哭,而是因敌军炮弹击中阵地,班长牺牲,自己负伤,无法再上前线参加战斗而悲伤。“当时我真的很受激励,我想我一定要好好为伤员服务。”这种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
不忘初心,建设祖国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林湘玲回国前往中南海工作。19岁时,她顺利考上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她勤勉学习,孜孜不倦,成绩名列前茅。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朝鲜的严寒让她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每逢冬天全身便疼痛难忍,但每当思忆起那场伟大的战役,她从未感到后悔,心中总是充满敬畏、感动和光荣。
毕业后,林湘玲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将一腔热血用到教书育人中,为祖国发展培养栋梁之才。在教学上,她从未忘却党员初心,兢兢业业,因材施教,为俄语教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常常语重心长地嘱咐学生,“作为青年人,在新时代,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责任。”同学们深受林湘玲爱国爱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鼓舞,纷纷以她为榜样,学习先进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愿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回望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有无数优秀的中国人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林湘玲正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从烽火中走来,从岁月里走来,他们带着时代的印记,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首百年征程,我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更有无数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奋勇抗争,对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永远不能忘却谱写了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应培育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永世传承发扬!
(文/陈昱辰 李欣润 隋思勤 王力平)
【责任编辑:陈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