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陆建德教授英国文学系列讲座第六讲


发布时间:2019-12-26      浏览次数:



1210日晚,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了英国文学系列讲座的第六讲《小说作为道德探究的手段——从简·奥斯丁的<爱玛>谈起》,讲座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英语系副主任戴鸿斌教授主持。同往常一样,陆教授的讲座吸引了来自各个学院热爱英国文学的师生,大家齐聚一堂,认真聆听陆教授阐释文学的内涵,感受英国文学的魅力。


在本次讲座中,陆教授从伦理道德的维度,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爱玛》,讨论了奥斯丁在小说中对道德问题的探究。陆教授指出,小说《爱玛》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的家庭、婚姻和社会生活,生动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在人生的一系列事件中逐渐认清自我、反思错误,实现道德成长的心路历程。


陆教授首先介绍了奥斯丁所处的社会背景和阶层特点。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虽然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出海经商的新兴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但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拥有世袭田产的乡绅(landed gentry)才是受尊敬的上流社会人士。奥斯丁出身于富足的牧师家庭,即属于乡绅阶层。陆教授指出,当时的英国乡绅有敏感的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他们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教育背景来选择恰如其分的相处方式。而且,这一群体讲究优雅的谈话艺术和合适得体的言行举止。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了奥斯丁良好的品味和修养。陆教授提醒大家留心奥斯丁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处事方式,这些都是奥斯丁本人所处社会环境和阶层的忠实反映。


陆教授认为,除了展现英国乡绅阶层的身份观念和言行准则,奥斯丁还致力于在小说中进行道德探究(ethical inquiry)。陆教授为我们解读了促使爱玛实现道德成长的几个关键情节。爱玛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优越的家境、姣好的容貌、亲友的宠爱,都让爱玛自我感觉良好,自负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安排别人的生活。在好友哈丽特的婚姻大事上,爱玛认为哈丽特虽然是背景不明的私生女,但她受过良好教育,所以与农夫马丁并不相配。爱玛怂恿她拒绝善良真诚的马丁,转而追求牧师埃尔顿。不料埃尔顿竟向爱玛求婚。这次弄巧成拙使爱玛意识到自己判断的失误。而且,爱玛鼓励出身平凡的哈丽特嫁入豪门,为哈丽特带来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哈丽特宣布自己爱上了爱玛的朋友、与哈丽特身份相差悬殊的奈特利先生时,爱玛这才反思了自己的妄自尊大给他人带来的伤害。陆教授评论道,爱玛虽然出于好心为哈丽特谋划,但将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强加于人,既耽误了哈丽特的幸福,也为自己带来了困扰。给予帮助和建议并不是去操纵他人,而是要尊重对方的独立存在和个人选择。

陆教授接着讲述了另一促使爱玛反思自己、实现道德成长的事件。在一次游玩中,爱玛用言语嘲讽了同村的贝茨小姐讲话絮絮叨叨的毛病。对此,奈特利先生严厉地指责爱玛没有同理心,不应该对年长的、家境贫穷的贝茨小姐加以奚落。陆教授认为贝茨小姐这一人物虽然说话啰嗦,头脑不灵活,但她心地善良,总是为他人着想。爱玛居高临下的轻视心态,是需要反思和改正的。在奈特利先生的教育之下,爱玛感到深深的羞愧和自责,并主动看望贝茨小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陆教授总结道,奥斯丁在小说中表达了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关切,对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等问题进行了思考。爱玛认识到自己自命不凡的性格缺陷,逐渐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感受,实现了道德和心灵的成长。


最后,陆教授指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文学就承担了进行道德探究、反思社会问题的责任。文学作品展现人遇到的各种道德冲突,以及人如何处理矛盾、实现道德成长的经历,使读者更加了解人情世故、对生活形成更敏锐的感觉。陆教授立足文本,结合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启发我们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在座师生都沉浸在陆教授绘声绘色的讲述当中,进入奥斯丁的小说世界,受到了心灵的启迪。让我们在下周同一时间,继续相约陆教授的英国文学讲座!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宣传中心

/陈孝炎

/马一宁

编辑/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