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晚19:00,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全球化时代中法人文交流模式新探”课题组推出的“全球化时代中法文学交流”系列讲座第二讲,由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教指委法语专业分委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黄晞耘教授开讲,讲座题为《重读加缪:从荒诞哲学到地中海思想》。本次讲座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法语系项颐倩老师主持,在腾讯会议进行,同时通过B站进行全球直播。
整场讲座,黄晞耘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以其渊博的学识、宏大的视角、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讲座与谈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余中先教授的精彩点评,以及与黄教授之间深刻、睿智的思想对话,更是令广大听众受益颇丰。
本次讲座从加缪著名的小说《鼠疫》谈起,指出了国内对加缪作品及其思想的几处关键误读,探讨了加缪的荒诞哲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并进一步介绍了加缪的人间信仰与地中海思想,为我们阅读、研究加缪提供了更新颖、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
黄晞耘教授首先点明了《鼠疫》这部作品对于当下现实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瘟疫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专家学者及文学爱好者们的重点关注,如薄伽丘的《十日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鼠疫》亦是其中之一。小说中,面对可怕的鼠疫,主人公里厄医生丝毫没有退缩,坚定地奋战在治病救人的最前线。但是他却拒绝成为“英雄”,对他来说,面对鼠疫的唯一方式,就是诚实。他所作选择的出发点,只不过是“恪守本职”而已。进而,黄教授又列举了书中其他一些人物在面对鼠疫时的不同反应。其中,帕纳卢神父将鼠疫视作上帝对世人的惩罚,而里厄医生却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黄教授由此引出了加缪思想的核心基础——无神论。黄教授指出,无神论是加缪和萨特思想的共同出发点,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无神论分别将他们的思想引向了何处?
国内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将加缪的思想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混为一谈。鉴于此,黄教授从加缪和萨特共同的起点——无神论切入,重点探讨了他们思想体系的不同指向和终极目的。萨特由无神论提出了存在主义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可言,因此也没有先于存在的永恒价值,这里的永恒价值即无论是上帝、人性还是永恒的善。但人是完全自由的,人先于其本质而存在,然后在自由的行动选择中决定自己的本质和存在价值。萨特同时也强调,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人必须对自己自由做出的选择负责。然而问题在于,既然人是完全自由的,人就可以做善事,也同样可以做恶事。顺着“一切都是允许的”这个逻辑往下推,最终必然通向“摧毁”,导致对生命本身的否定。萨特从否定上帝的存在走向了否定一切先天永恒的价值原则,最终走向了价值虚无主义。但是黄教授强调指出,萨特的虚无主义非常深刻,若是将之和尼采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就可以窥见虚无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
在推导完萨特的思维逻辑之后,黄教授又对加缪的思想展开了分析。从同样的起点出发,加缪达到的终点却和萨特大相径庭。对于加缪来说,在无神论基础上,他本能的推理是:既然上帝不存在,那么世界就是荒诞的。因为在有上帝信仰时,这个世界,包括每个人的存在,万事万物都能得到解释、找到根源。而失去上帝信仰后,一切就失去了存在的终极根据。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都失去了意义,成了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无意义的状态即为荒诞。黄教授举出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小说主人公默尔索每天过着重复单调的生活,他认识不到活着的意义和目的,荒诞感便由此产生。从荒诞再往下推,加缪的思考又进了一步:荒诞意味着“一切都是允许的”吗?既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无意义,那人应该自杀吗?加缪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举了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的例子,西西弗的行为无疑是荒诞的,但在坚持的过程中行为本身赋予了其存在的意义,加缪称之为“反抗”。面对荒诞,唯有反抗以应之。但是,“反抗”并不等于“摧毁”,更不等于“虚无”,反抗的只是“荒诞”概念下一些负面的东西。加缪由“荒诞”得到的推论是“并非一切都是允许的”,他始终强调一种界限。这就涉及到黄教授接下来所介绍的加缪的“地中海思想”。
加缪自诩希腊人思想和精神的传人,他在《反抗者》中专门论述了希腊传统的珍贵思想,即“恰如其分”(juste)和“界限”(limite)的概念。黄教授指出,加缪的反抗哲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面对荒诞,以及有关“界限”的观念。加缪拒绝价值虚无主义,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价值原则需要我们去守护和捍卫的,比如人之为人起码的尊严,以及生命权利不可剥夺等等。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常见的误区:常常被认为是加缪主要思想的荒诞哲学其实仅仅是一个出发点而已,他真正重要的思想不是荒诞哲学,而是既拒绝上帝信仰、又拒绝价值虚无主义的“人间信仰”和人道主义思想,以及成熟时期的加缪关于“反抗”和“地中海思想”的深刻论述。由此,加缪与萨特在思想上最终分道扬镳,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讲座后期,黄晞耘教授与余中先教授就加缪和萨特思想的异同做了进一步的对话和探讨。余教授认为,加缪和萨特如果面对法西斯主义这样的同一种恶,他们也一定会采取共同斗争、共同行动的方式,因为他们身上还是有一些共通点存在的,比如都相信人要做选择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黄教授则举出了加缪和萨特生平中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论述。在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时,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萨特作为富裕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具有宏大的博爱情怀,支持“阿解阵”为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一切斗争和反抗。而加缪却认为这种暴力手段接近于恐怖主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年迈残疾的老母亲以及很多家人仍然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这样的战斗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因此,身份背景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萨特和加缪采取了相反的立场。
之后,讲座主持人项颐倩老师也就此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萨特的哲学观更加纯粹、理论化,而加缪的思想更加倾向于一种“在世”的生存哲学。黄教授对这一观点予以了肯定,并提到在自己的著作《重读加缪》中,他将加缪归为“思想家”,而将萨特归为“职业哲学家”,二人的思想价值不分高下,各有专长。从文学作品来说,加缪更偏向于作家,文学成就更高,而萨特的哲学成就更高。
在互动环节,参会同学们积极提问,黄教授都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与会师生受益良多。此为“全球化时代中法人文交流模式新探”课题组主办的“全球化时代中法文学交流”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近2000位听众在云端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演讲与对谈,让我们期待接下来的讲座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
图/翁冰莹 陶珍 于依
文/陶珍 翁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