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20-10-05      浏览次数:


926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高峰论坛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科学艺术中心一楼多功能会议厅和三楼圆桌会议室隆重举行。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在厦大百年校庆前夕成立,是厦大外文人践行校主陈嘉庚先生“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之办学宗旨的重要见证。中心由国内比较文学界著名学者陆建德教授领衔,率领中心执行副主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苏欲晓教授,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刘雪岚副研究员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人文学院代讯教授,以及目前为止包含英、日、法、俄、德、西六个语种、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人文学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洋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等三个兄弟院校的共24位充满活力与学术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了一支跨校、跨院、跨学科、跨语种的研究队伍,为我国外语学科五大发展方向之一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承当应有的使命。

26日上午中心热烈的揭牌仪式结束之后,就进入了三场学术分量厚重的主旨演讲。

第一场主旨演讲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吴光辉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作题为“道德批评的选择:艾略特与白璧德”的演讲。演讲围绕艾略特与白璧德之间的师生关系展开。蒋洪新教授认为T. S. 艾略特一方面承继了老师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批判,沿袭白璧德对道德和古典主义问题的关注,主张白璧德对教育实用化趋势的看法等学术思想;另一方面,艾略特又坚持“追求和怀疑”“吸收和抛弃”并存的态度,与老师白璧德围绕宗教本质、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这些学术争论,虽然针锋相对,但始终没有影响两人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反而共同推动了西方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蒋教授特别指出,艾略特与白璧德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反映出人文主义只有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方可茁壮成长。该主旨也与此次会议强调的秉持开放、比较、多元的学术心态进行文化比较与文化交流的精神不谋而合。蒋教授演讲结束后,《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作为与谈人提问,宋教授认为艾略特在宗教问题上比其师白璧德更加保守,在文学表现上却更加激进,宋教授请教蒋教授如何看待这对矛盾?蒋洪新教授的回应是,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可容纳性强,包容过去与现在,以及不同的文明传统,这是他文学思想开放的一面,但他也有保守的一面,例如他对17世纪玄学派诗人John Donne的发现和推崇,认为可以通过他来推动文学的感受力,而在感受力这点上他与老师白璧德相同,二者都着重感受文学中的思想和智慧,而非培根式的科学主义进路;但二者确有不同,原因在于二者的身份、角色不同:艾略特是诗人、创作者、哲学家,而白壁德是文学批评家、研究者,二者的表现不能简单用保守或开放来概括。




蒋洪新教授(左)与宋炳辉教授(右)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徐琪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作题为“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的演讲。查教授首先指出跨文化研究并非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研究方法,且比较文学的跨文化性具有特别的意义。回溯历史,查教授对比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欧美文学以两希文明为源头,文化体系大体同脉,导致欧美比较文学长期不存在跨文化因素,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伯恩海默报告(Charles Bernheimer)才提出全球化和语境化转向,开始探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反观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则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跨文化性,对中国学者来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的规定性,是比较文学区别于一般文学研究的重要特性,也是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新范式的标志。查教授强调道:深刻追寻、建立比较文学的学理根据,就要将跨文化内涵作为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贯穿到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跨文化应该成为开掘比较文学深层问题的一个导向,以发掘更能体现比较文学独特价值的文学问题,而非简单地认为跨了文化自然就具有了比较的价值。查教授接着论述了文学间性和文学性间性的概念:文学间性(interliterary study)研究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文学性间性(interliterariness)探讨深层的文学共同性,表现为共同诗学。文学间性与文化间性密切相关,因为文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文学共同性的存在,而文学共同性背后隐含的是文化的可对话性、可相互阐释性和可通约性。通过跨文化研究,将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思辨,上升到文学间性与文化间性关系的思考,为比较文学对共同诗学的探究赋予了文化的维度和内涵,从而更进一步接近比较文学的目标。最后,查教授旁征博引地说明了文学性需要跨文化检测的这一提议:通过文学理论建立文本间的可比性,以此作为切入点探讨文学性间性的问题,即其中存在的可能的共同诗学,这个过程需要经过跨文化检测和验证。

针对查教授的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作为与谈人提问如何从文理交叉的角度看待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关系。查教授对此回应道:比较学者应当了解和学习如何应用科技提高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并举例说明已有的相关研究;最后查教授对量子力学与平行研究的联系也表达了兴趣。







查明建教授(左)与彭青龙教授(右)


第三场主旨演讲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辛志英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作题为“海外汉学研究:文献整理、问题导向与话语建构”的演讲。葛教授的演讲主要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外语院系的推进、比较文学视野里的海外汉学研究、文学交流(海外汉学)文献整理与编年、海外汉学研究的问题导向、海外话语构建的知识史与方法路径、文化立场五个方面来阐述其观点。他认为海外汉学属于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因而也从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范畴,且使比较文学呈现为一种多元视野、睿智眼光和他者之镜。在谈到当下海外汉学研究时,葛教授风趣地将其概括为从“三驾马车”到“四面开花”的研究思路,这样一来,不仅引入了原来很少被人关注的汉学知识信息,在研究方法上,也回归前辈阐释汉学著述的路径。之后,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作为与谈人畅谈了他对人文理想和人文教育理想的个人理解,张教授提出在中文与外语之间找到学科的温润,找到宽而不泛,和而不同的特征,同时他强调比较文学就是要找到文学的间性、文化的间性,甚至人文的间性。对此,葛桂录教授也回应说中文系与外语系是相通的,比较文学精神就是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把这个精神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中文、外文的多重背景,需要合作。



葛桂录教授(左)与张辉教授(右)


下午230分,香港比较文学学会创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东吴大学荣休教授、清华大学新雅学院讲席教授——87高龄的袁鹤翔先生,以一个小时的线上主旨演讲开启当天下午的学术论坛。袁教授的演讲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苏欲晓教授主持。袁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他者形象:简谈中西比较文学面对的一个问题”。袁老首先提出,欧美学者对中西比较文学难以定义,原因在于,他们对于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学并不熟悉,是outsider(局外人),因而,传统比较文学未能顾及到非西方传统中心的文学研究。另一方面,西方文学也无法被全盘置入中国文化。因此袁教授建议,进行中西文学比较时,不能“移中就西”,即放弃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wholesale)将西方理论全盘移用到中国文学的研究上,而应该先浸润在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中,彻底了解,用客观观念去衡量,然后再应用到自己文化中,即“移西就中”。基于此,袁教授认为,中西比较文学应当被看作种研究取向,研究对象包括东西方文学作品在内,范围超过国家观念的狭窄界限,目的是寻求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彼此之间文学意念的比较和交流,拒绝认为某一种国家文学的优越性,而是要接受一种比较宽泛的文学现象。由于对于文化的理解,中西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他者形象,因此袁教授又提醒,“他者形象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异文化的感知(perception)与认知(conception)。”而构成他者形象的因素非常复杂,包含地缘、宗教、种族、政治、经济、心理(认知)等方面,涉及众多学科,牵涉到整个文化,因此比较研究学者要做到对双方文化的尽量客观的感知与认知,才能对两种不同的文化或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打破以欧美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范式。




高峰圆桌论坛现场


与谈人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重申了袁先生提到的形成他者形象的6个基本要素,尤其提醒,比较研究应当超越国家民族界线,不独尊某一传统的独特性,拥有如此博大的眼界,方能进行真正的比较研究。至于比较研究中的“他者形象”,它的根本启发,既不在于差异性,也不指向哲学与宗教中的全然他者(Wholy Other),而是一种双向互鉴的关系,希望这种中西比较意识中的东方概念未来也能回馈到西方。

袁教授的主旨发言之后,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院长詹福瑞教授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共同主持的高峰圆桌论坛。詹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学者越来越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思考西方的文学观念是否适应中国文学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国文学的特色需要在与他者的比较之中得以突出和体现。作为回应,陆建德主任指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所使用的依然是我们的母语,中国文学在其中的分量不容小觑,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需要外国文学的相关知识,也需要中国文学方面的修养。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郭英剑指出,比较文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属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范畴,在外语学科中一直被视为outsider我们需要跳出上述思维,思考如何从外语学科的特点出发,真正将其纳入外国文学的研究之中,同时还应利用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使外语学科成为最具包容性的学科。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原复旦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院长张冲教授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前辈的贡献,指出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外文能力,同时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张教授强调,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应当努力超越巨人。他随后谈到翻译在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视角:探究译为外文的中文典籍中的错误,以此分析误译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偏差。

针对张冲教授提及的中文典籍外译的问题,陆建德主任补充道,中国译者不应盲目自信,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陷。英美的汉学家除了中文之外往往也精通日语,他们在翻译中文典籍时往往会大量参考日语的相关资料,而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非常深入。相反,国内的译者虽然精通外译语言,但是同时懂日语、能够接触日语相关研究资料的却少之又少。对此,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杨教授指出,目前一些中国的古代典籍在西方世界已有不少译本,其中较有价值的往往是带有学术性注释的版本,然而,现有的一些古代典籍的英译本则在原文理解方面存在诸多错误,由此延伸出一些中国古代典籍是否真正可译的问题。杨教授以京剧和《离骚》为例,认为此类文本一定意义上是不可译的。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原《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教授从“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出发,提议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为不同语种的老师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他同时指出,目前关于国外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存在英语文学一家独大的状况,俄语、日语、法语的状况尚好,而另外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葡萄牙、捷克等,虽拥有非常出色的文学作品,却因缺乏相应的人才而无法为国内的读者所熟知。

《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从期刊发展的视角出发,为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可行的研究方向:以外语为基础,做 “语系研究”与“谱系研究”,重点关注同一语言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学中的差异。

在高峰圆桌论坛的最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陈菁院长向与会的嘉宾、老师和学生致谢。她表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利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作为知名综合大学的优势,整合各方力量以促进中心发展和学科建设。她同时向在座的专家发出邀请,期盼厦大百年校庆之时再聚首!




/林瑜婧、李欣润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王增红、夏光武、刘月洁、郭颖、郭兰芳

学术编辑/苏欲晓、刘雪岚、刘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