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晚,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杂志前主编、傅雷翻译奖评委余中先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法国文学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新世纪的法国文学走向》,讲座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法语系主任鲁京明教授主持,并邀请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成富教授做与谈人。讲座在腾讯会议举行进行。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余中先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详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新世纪二十年来法语文学的概貌与动向,为广大听众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视野宏大、思想深刻的学术盛宴。
余教授首先对1980年至今法语文学的发展总况进行了简要介绍。随着一大批文学大师纷纷去世,如马尔罗、萨特、阿拉贡、波伏瓦、热奈、尤瑟纳尔、贝克特、佩雷克等,1980年代以来,法语文学应该说进入了群龙无首、各显神通的时代,,经历了历史小说、传记文学、非虚构作品等都曾辉煌一时的一度辉煌。一大批文学大师纷纷去世:马尔罗、萨特、阿拉贡、波伏瓦、热奈、尤瑟纳尔、贝克特、佩雷克等。进入新世纪后,法国社会依然处在经济萎靡、时尚引领、消费至上的时代,法语文学并没有太惊人的大作品问世,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但是,每年依然有一些好作品出现,各个文学奖每年都在评选相对的优秀作品。而法国的,而作家们也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得意作品,。一切都符合消费社会的生产规律。余教授认为,新世纪二十年里文学现象比较杂乱,很难总结,总的说来,是一种在突破了传统、借鉴了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的回归。目前虽然还不能把这二十年写入新的法国文学史,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趋势和特征。余教授将其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反映当下生活,关注社会焦点
余教授指出,反映当下生活仍是文学写作的主流,但种种的创新手法寓于传统和经典模式中。现代派之后的某种所谓的“回归”现实,“回归”经典,已经带上了现代派的痕迹。如果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新世纪二十年的文学作品必定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法国当下社会的特点有:欧洲一体化,欧元,无边界;互联网,数字化;移民问题,恐怖袭击等。当下文学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作家生存比较困难,寻求赞助;网络写作日趋盛行等。余教授认为,当下法国文学总的趋势是处于某种“克制”当中:语言规范化、,重返情感同化、,虚构记忆、,驱逐死亡。余教授继而举出了一些关注现实问题的代表性作家,如:被法国文坛称为“坏小子”的米歇尔·维勒贝克和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前者代表作有《基本粒子》、《一个岛的可能性》、《地图与疆域》等,矛头直指法国社会,批判锋芒锐利;后者代表作有《99法郎》、《世界之窗》、《一部法国小说》等,亦对现实充满讽刺和自嘲。还有让·保尔·杜波瓦的《一个法国人的一生》,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法国社会的历史大背景紧紧结合在一起,对现代社会进行重构。其他的作品如:进行自我反省——奥利维埃·罗兰的《纸老虎》、,传统作家——端木松及艾克托尔·比安科、试图重构,社会新闻(重构)——的雷吉斯·若弗雷《疯人院》和贝松《十月的孩子》,均都涉及到历史与现实的种种问题。
二、非虚构化与自我虚构
余教授认为,80年代后法国文学一个显著的倾向就是非虚构化或纪实化。也就是说,在很多作品里,更多地采用史实和现实的资料,采取真实的人物、真切的情节,这种倾向在法国一度成为潮流。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倾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小说把想象力用来为真实可靠性服务”似乎又变成了“小说把真实可靠的材料用来为想象力服务”,尤其是小说中的“自我虚构”(autofiction,也译为“自我撰写”)。非虚构化倾向与自我虚构形成一股风气,成为当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例如:让·埃什诺兹的“三大名人系列”《拉威尔》、《奔跑》和《电光》均采用了人物传记的素材,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地图与疆域》对个人故事进行了虚构,让-雅克·舒尔的《英格丽·卡文》以历史上的人物为基础进行创作。余教授介绍道,将非虚构化倾向与自我虚构发展到极点的,是洛朗·比内的《语言的第七功能》这部作品,它将法国社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几乎都囊括其中,堪称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三、女性作家的崛起
接着,余教授又指出,新世纪的法语文学,女性作家占据了新世纪法语文学的半壁江山。女性作家以其颇具女性意识和女性特色的写作,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女作家的兴起一方面多多少少是女权主义长期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和现代的职业选择也有关系。女作家的特点主要有:对生活的全面观察;细腻的内心世界;工作态度的认真。她们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女作家的写作在手法的独特性、视角的奇异性、文字的细腻性、感情的真切性方面往往超过相当多的男作家。回顾20世纪以西蒙娜·波伏瓦为代表的女权主义作家,她们的奋斗对于现代女作家的崛起来说功不可没。余教授列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如:妮科儿·阿夫里尔的《我,毕加索的情人》、玛丽·尼米埃的《沉默女王》、弗朗丝·雨泽的《橙子嘴唇的姑娘》、玛丽·达里厄塞克的《动物园》、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玛丽·恩迪耶的《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等等,并对其中一些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做了简要提示。
四、传记与自传,战争的回忆
余教授继续论述道,传记与自传的兴盛是80年代以后的重要文学现象,对战争的回忆则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从上世纪末起,传记作品一直在走俏,新世纪里值得一提的作品也有很多,比如劳尔·穆拉的《布朗什大夫的诊所》、克洛德·朗兹曼的《巴塔哥尼亚的野兔》、埃马纽埃尔·卡雷尔的《搅局者》等。此外,接下来,余教授谈到了跟战争有关系的一些自传和传记作品。余教授还指出,最近二十年来,法国作家写出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自传和传记作品好的作品,不少都入围甚至获得了文学大奖,如乔纳森·利特尔的《复仇女神》、阿历克西·热尼的《法兰西兵法》等。这些作家,回忆和反思战争的角度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往往不直接描写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而更多地关注战火中人的心灵的面貌,强调战火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和阴影。。其中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佳作在有菲利普·克洛代尔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佳作的小说《灰色的灵魂》里,,它并未正面描写战争从未被正面描写,而是作为以战争为背景,反映着普通人面对战争的心态和观念。
五、用法语写作的外国人
当代的法语文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余教授进一步指出,很多非法国籍或者不生活在法国的外国人。他们,用他们的法语进行写作,构成了现在的“法语文学”(littérature d’expression française)。“法语文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法国的文学”,而应该是“法语的文学”。用法语写作的外国人为法兰西文学带来了新的世界文明的糅合因素。法国文学出版批评界公认的一大趋势是:一些法国作家,甚至包括亚裔、华裔作家,选择用法语写作,并且有佳作出版,这一方面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的多种文明因素对法语文学的融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读者、评论家及文学奖评委对于异国情调的外来文明的青睐与热爱。例如捷克的米兰·昆德拉、,华人法语作家程抱一、戴思杰、,还有俄罗斯的安德烈·马金等。由于语言的关系,在比利时、瑞士、加拿大这几个国家用法语写作的人非常多,如阿梅丽·诺冬和让-菲利普·图森。在黑非洲、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加勒比海、希腊等地方也有很多优秀的法语作家。
六、文学史之后与进入文学史
最后,余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2000年到2020年的法国文学,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他们是否已经是不是进入文学史了呢?在余教授看来,尚且没有。他们还尚未进入是在文学史之后,因为,比如20世纪的文学史只会写到2000年,之后的还没有进入。那他们会不会进入文学史呢?答案是肯定的。余教授表示,历史正在进行总结,期待一些杰作能够进入新的文学史,成为经典。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2008年和2014年先后有,两位法语作家——勒克莱奇奥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接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余教授还特别强调提到,法兰西学士院在新世纪正走向开放,陆续接纳了女性、黑人、亚裔、新小说派、同性恋等多元身份的院士,有望展现更多的面貌,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余中先教授的演讲结束后,讲座主持人鲁京明教授对本场讲座的内容做了精辟的总结,讲座与谈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座教授刘成富教授也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就在新世纪法语文学与战争的关系、文学中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法语文学的构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同余中先教授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和对话,令云端的广大听众深受启发。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们积极提问,余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学术氛围无比活跃。至此,法国文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圆满结束,相信余中先教授接下来的两场讲座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让我们共同期待!
图文/陶珍 沈澍